查看原文
其他

静像的探索 - 郭宬分享会实录(12000字)

郭宬 蚂蚁摄影
2024-08-30

海报制作:墨小米


蚂蚁隔壁班--郭宬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语音整理:玫瑰之上
文字整理:孟小军



各位朋友,各位影友,大家晚上好!我是郭宬,非常感谢令胡歌老师的邀请,感谢浙江省摄协新摄影组织专业委员会和蚂蚁摄影联合搭建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蚂蚁隔壁班里和大家聊摄影。原来以为,就在自己的群里分享,后来发现居然有十多个群,有5000多人,这中间不乏有很多的专家、大师,所以,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如果有讲的不到位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静像的探索。很巧的是,今天早上我刚听了安光系老师在他的摄影读书会推送的关于静物摄影的知识,令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在征得安老师的同意后,临时将这个内容加入到今晚的课件。因此,我首先将会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将这些关于静物摄影的知识汇总精炼后转达给大家,在此感谢安老师的支持。


首先,我们聊聊静物。静物不是对一个物体简单的收集,一个静物,能折射出主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主人的生存状态是很容易通过它身边的某一个物件展现出来。这些被摄的对象要么是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要么是家庭环境下的物体,而摄影师呈现出来的静物,则体现了其对物体形式的一个观察,体现了摄影师对事物的一种态度,他的表现形式最终是由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静物”这个词,最早应该来自于荷兰,他们开创了一种视觉研究方式,而关注的对象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物体。


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是1837年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的《画室》。这幅照片,也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



英国著名的摄影师罗杰·芬顿,曾经给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进行拍摄,他拍摄的著名作品《水果和醒酒器》,展现了他的用光和构图技巧。与他早期的更多纪实作品不同,静物是罗杰·芬顿有意识的努力将摄影媒介与更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罗杰·芬顿的作品和早期的摄影师查尔斯·奥布里、阿道夫·布劳恩和路易斯·阿瑟·杜科斯·杜豪伦他们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处。



1905年,阿道夫·德·梅耶尔拍摄了系列作品《玻璃杯与影子》,很快这些作品推动了一场新的艺术运动,摄影师们开始通过一些抽象来探索艺术形式。




杰罗米·芬克通过拍摄来探索了事物的美学形式。1924年,他的作品《盤旋》成了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安德烈·柯特兹的《叉子》

 


爱德华·韦斯顿的《青椒》(30号)

 

这些都是静物摄影的代表之作。而后两者的重要人物,就是从一个并不寻常的视觉拍摄,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以让人吃惊的影像展现出来。


静物摄影来自于绘画,最典型的就是莫兰迪的绘画作品《瓶子》,他曾经花费几个月时间来创作自己的每一幅油画。

 

莫兰迪的绘画作品《瓶子》


同样以瓶子作为创作内容的摄影师乔尔·迈耶维茨,2015年他拍摄的《莫兰迪的瓶子》,成为当代静物摄影作品里的重要作品。


通过上述这些关于静物摄影的知识普及,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有关静物摄影的意义及其发展过程,我想这个背景知识将会对我们今晚的分享主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再次感谢安老师。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今晚的主题分享《静像的探索》。


应该来说,这个课题我也是从这两年开始的。因为之前的话,我的工作还是比较忙的,会经常的出差,到处跑,甚至在国外也是经常的在那边跑,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做摄影的时间,在前几年确实也不是特别的多。但是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也基本上不大出去了,然后我就想:我要静下心来,做点自己的影像。因为从骨子里来说,我热爱摄影,最早我是用美能达胶片相机开始的,但这几年,因为一些工作的原因,其他方面的工作可能做的会更多,但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摄影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所以这两年,因为在家的时间多了,我就想怎么样来进行适合自己的一种创作方式。一方面,我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忙的,然后另一方面,自己的性格其实是比较宅的,不出差的情况下,我基本都会在家里宅着,所以,我就是要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然后我就想到了静像这样一个方式的探索创作,因为我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我的办公室是我的办公地点,同时又是我进行创作的一个空间。今年开始,我们又做了“尚图坊创谈荟”云聊吧这样的一个直播,所以,我在我的办公椅后面放一个背景,这个办公室就又成为了我的一个直播间。所以,基本上我的工作和创作的轨道就可以在我的办公室里进行,而静物摄影,无疑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一、突破传统静物摄影,赋予当代元素和意义


我拍静物,又不想让自己落入常规的一个俗套的这种静物的一种拍摄,我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是有意义的,是有思想的,是能够反映自己的心境和思想的,所以,我就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创作出属于我自己心中的影像,我不奢求这个作品大家都说它有多好多好,但是这个作品一定是要能够反映我自己内心的,能够把我自己内心的这个心声表达出来的,我觉得,如果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那就OK了。所以,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创作了一组作品叫《致敬塞尚》。






《致敬塞尚》


这组作品的灵感,应该还是归集于疫情。因为疫情原因,我们会在冰箱里囤积不少的食物,这些食物我会用塑料膜给它包起来。后来有一天,我就想到了一个关于塑料污染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塑料的诞生解决了我们很多的问题,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所以这就是一个双刃刀。另一方面,也是让我想到了一个全球的食品安全的问题,转基因的问题......总之想的是蛮多的。我就在想,能不能做一组反映塑料污染、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摄影作品?所以我就着手考虑怎么样来做这个作品。之所以选用了塞尚的作品作为我创作的一个基础影像,那是因为塞尚是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也是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影响力很大,所以我就想,如果说我以他的经典作品作为背景的话,也许能够得到的关注度就会更高。所以,在确定了这样的创作思路之后,我就开始着手进行拍摄。


在创作的时候,我主要是聚焦去还原塞尚经典静物的这样的一个作品,然后再围绕我们当今社会的热点和全球关注的这个有关塑料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将当代元素融入传统画作,再通过摄影的手段,在艺术及表达上做一些探索,为我们的传统油画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我认为,我们还原经典,不是说一味的复制拷贝,而是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要赋予作品一个时代的意义。所以,刚刚在我挑选的发到群里的那三幅图里,大家可以看到,贯穿整组作品的,是一个塑料膜以及蓝色的小花,这个蓝色的小花是被人为染成蓝色的,这两个元素是传递出当代符号的一个关键点,我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对全球化的这个塑料污染以及转基因等导致的食品安全等问题引起重视,从而将这个传统的经典油画作品,升华为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当代作品。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组作品,让观者在回顾经典作品的同时,能够用当代的眼光重新来审定我们的传统经典,同时,对我们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有自己的一个思考。


这组作品的思路定下来之后,创作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做,因为我还是侧重于要在经典作品作为背景影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所以我就在图像上没有做其他过多的一些表达,在整个画面基本上还是以塞尚原作的一个完整的影像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用了一个塑料膜和蓝色小花来贯穿整组作品,作为当代元素或者现象的一个表达。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也碰到一定的难度,这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比如道具的问题,再比如有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画面,但真正拍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一块还是挺有挑战性的。在这里面,有些道具为了更加的贴切那个原作,画作中的一些道具,比如杯子上或者盘子上的一些图案及花纹什么的,我就用手绘的方式给画上去,就是为了最好的去还原出塞尚的原作的韵味。


这组作品出来之后,当时也给一些朋友看了一下。后来我把这组作品发到国际影艺联盟(FIAP)塞尔维亚展览中心,后来他们给我在FIAP塞尔维亚展览中心做了一个月的展览。在今年的一月份,世界艺术论坛(WPA)期间,这个《致敬塞尚》在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是来自35个国家 141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在那展出,这些作品分别有美术、雕刻、摄影等各个门类,其中摄影部分,有来自五个国家九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入围。当时还是蛮高兴的。策展人对这这个作品还是蛮喜欢的,也给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是我知道还有很多的不足。


接下来,我现在计划另外一组作品,是反映海洋污染的一个问题,也是跟环境相关,目前也是在筹措中。最难的还是道具,这个道具比《致敬塞尚》这组片会更难。所以,我现在还在构思,还在寻找相关的素材和道具。但是我希望接下来能够把这组作品给做好。


二、突破传统影像创作,实现相机之外的摄影


接下来,给大家聊聊,怎么样能够突破我们传统的影像创作,实现相机之外的摄影。


应该说,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是在早几年就开始做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因为我另外一个身份还是策展人,所以之前跟国外摄影师接触的也蛮多,也会看到各种类型的作品,他们中有很多的创意想法和创作方式,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去做这方面的一些考究。在2019年丽水摄影节的时候,我带去了一组作品《当摄影出现在相机之外》,其中一位是澳大利亚摄影师杰夫的作品(他的作品我在下面会有专门的一段来介绍),杰夫做的就是用扫描仪的方式来创作的一个组合影像。还有一位是美国艺术家乔治娜·康卡拉的作品,她是用相机和扫描仪结合进行创作,而在作品的呈现上,又和刺绣相结合,把作品制作在布料上,和刺绣作为一种方式来重塑女性的理想,突破了这种常规的影像呈现手法。


所以当时我把《当摄影出现在相机之外》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也有一些朋友包括理论界的一些朋友就对我说:这个很好,可以继续研究。所以,我之后就有意识的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怎么样用相机之外的东西来进行影像的创作。





《涅槃》


这个作品是我在2020年的时候创作的一个系列,前面两幅是我从中选取的其中两幅,下面这一幅,我是用左边的这个花瓶里的花来创作的这个系列的作品,就是给大家看一下做个对比。


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一个环境或者情况下来创作这组作品,而为什么又把这个作品标题定义为《涅槃》?它的创作背景是产生于2020年上半年就是新冠疫情刚刚爆发,全国都被封城的那一段时间来创作的。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全国上下都封城了但是我们的快递一直是没有间断的,快递可以给你把各个地方的东西都邮过来。我这人比较喜欢花,那个时候我买的比较多的东西就是鲜花,因为那个时候心情不好,就觉得比较灰色的这种条件下,鲜花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有点亮点,所以,这个太阳花应该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花,因为它给人一种希望。但是,因为太阳花的花期很短,没几天它就枯萎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想着进行一个创作。那这个太阳花无疑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一个创作题材了。


所以,我当时在那个太阳花枯萎的时候,尝试希望能够用影像创作的一个手段,让它再次的绽放。所以,我就用扫描仪来完成这个创作。我把那个枯萎的花放在扫描仪上进行扫描。然后再从这些花瓣里面,通过后期的手段找到我想要的部分重新构图,然后再创作出一组作品。在这组作品里,我力求要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张力和绽放,用这样的方式,带来美和希望。


那些枯萎的花,在我的这种创作下,宛如涅磐重生,有了第二次的生命。所以这个作品,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影像。做过扫描仪创作的,可能大家会有一点同样的感触,尤其是这种小花。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地方感觉并不是那么好,有一个小小的枝杈,或者什么要动一下其他的全部都动了,可能又达不到原来想要的那个效果了,所以我基本上就不再动这一幅,它就是那么独一无二的,然后再去画面中找寻我想要的东西。其实说心里话,我还是蛮感谢这么一个过程的,因为它能够让我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能够和影像进行一个对话。


《植物系》

 

《植物系》是我创作的另一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探讨相机摄影以及相机之外的摄影,这样两者之间的一个关系。所以在这个系列的创作过程,我是将同一植物标本的正反面,分别使用扫描仪和相机进行创作,通过一正一反以及一黑一白的这样的背景,像我们在观看这同一植物体在使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拍摄的时候所呈现的影像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只有将这两者合为一体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片完整的植物标本。所以,我也是借这样的一个影像手段,来暗喻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载体来创作的,它都将是相辅相成,相互通融的。其实我要表达的,我们看人也好,看物也好,都不要从单纯的某一个面去看,而是要多角度的、立体的去看这个人或者这个事物,这样,你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完整的对这个事物或者对这个人的一个真实的一个印象。所以,我是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把我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组片在去年的丽水摄影节上展出了。当时《上海摄影》杂志的主编叶明文老师看到之后,他对这组片的表达方式,以及片子反映的话题都很感兴趣,所以就跟我约了稿,后来我又把我那个《致敬赛尚》、《涅磐》以及《植物系》这三组片都同时发给他,在今年的《上海摄影》杂志春季版,就刊发了以上的这三组片,标题也就叫《静像的探索》。


另外,这三组片我等一会儿给大家发一个链接,在那个帖子上的这三组片,是比较完整的,相对有比较多的一些作品,因为在这边的话,我只是挑选了其中的几幅来给大家分享。


更多请见尚图坊公众号(点击查看)


《蓝色郁金香》


《蓝色郁金香》是我今年刚创作的一组作品,应该来说这组作品我还会继续。它也是用那个扫描仪进行创作的。用扫描仪创作,它比较大的一个难点,就是你怎么样让静止的画面显得灵动,有生趣。其实刚开始做这组作品的时候,我并没有找到很好的一个感觉,整个画面,就显得有点死板,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所以,后来我就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这个画面动起来,所以我就尝试了用小蝴蝶作为这个道具。让小蝴蝶和花互相的呼应起来,给这个画面注入一丝的活力和趣味性。然后再通过这种花瓣儿,花的茎秆,让那个枝条的线条带动整个画面,让画面充满灵动。


在创作的时候,当我进入状态的时候,就会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说有时候会出现柔弱的小花,它在风里面摇曳,漫天飞舞着蓝色的花瓣儿;有时候又会出现,比如说大雨即将来临,郁金香在风中凌乱,小蝴蝶躲在花丛里;然后有时候,我也会浮现梵高的油画作品了......当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就会用影像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应该说,每一幅的作品,都是在讲述着我心中的一个故事。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拍花也好,拍其他的东西也好,都是反映我们心里的一个影像。我在拍这组作品的时候,与其说我是在拍花,实际上我是在用艺术的手法,去创造了另一个属于我内心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她是那样的安静、美丽而浪漫,但是,又带着点点的忧伤。她抵御着外界的侵袭,但依然充满着灵动和生趣。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沉浸在里面,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有些时候,你在拍花,或者拍物,或者拍景,其实也是在拍自己。所以,就在拍这组作品的时候,我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情绪在里面。所以,当我有一次给我的一位朋友看这组作品的时候,他对我说,他在这组影像里看到了作者的心绪,这里面有美丽的烦恼,美丽的代价,美丽的挣扎,当然更有美丽的从容与淡定。那一刻,我有点破防了。我一直认为,我把我的情绪很巧妙的藏在我的画里,我给大家呈现的只是花儿。但我没想到我那朋友说出了那样的话,那个瞬间还是有点点感动,我觉得他看到了我在这个作品里面所隐藏的这种情绪,在画面之外的另外的一个东西,我觉得他读懂了我。


三、澳大利亚摄影艺术家杰夫•穆尔夫特静像作品剖析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澳大利亚摄影艺术家杰夫的一些作品。应该来说,关于对摄影的扫描仪创作的这样的一个影像,我是在平遥的时候看过他的一组反映植物的作品。杰夫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摄影艺术家,他曾经从事过广告摄影,也有相关的摄影教学的经历,担任过摄影节的总监,目前他是线上杂志的总编,独立的策展人,他是澳大利亚巴拉拉特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创始人和前任的创意总监,也是露西基金会的顾问委员。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奖,以表彰他对摄影的贡献。


介绍完杰夫的个人简历之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他的作品。杰夫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使用扫描仪来进行摄影艺术的创作。我在2019年的时候也曾经邀请他到尚图坊,我们做了一个工作坊,就是围绕怎么样用扫描仪进行创作,当然也有其他的相关的一些课程。


接下来,我想用杰夫的几组作品来进一步的和大家聊,静像摄影怎么样去很好的、去表达我们心里的这种影像。虽然拍的是静物,但是用静物怎么样更好的去表达我们的一个情愫,表达画面背后的故事。
















《俳句大师》

        

这组作品一共有17幅,我现在是挑选了其中的几幅发上去。


徘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的一个短诗,它是由“五七五”一共17个字音组成,以三句17音为一首诗,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所以,这组徘句大师,就是从这样的典故来进行创作的这么一个背景。


所以大家就可以在刚刚发上去的那几幅作品里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第一幅就是一个一,它是藏在了画面中的一个1;第二幅的2,大家有没有找到,就是那个圆白点组成的,作者的这个系列作品,它是在各种的静像里,把数字巧妙的藏在其中。然后第三幅,是一个3,大家应该也是能看到,藏在那个蓝色的里面。接下来的那个是11,大家有没有看到那两个竖的就白的那个框,就是这个展示的11这个数字。然后再接下来,它是用一个英文就是画面左上角有个图标那是12的英文来展示。接下来这幅,就是14,它是藏在那个静物左边一个小小的数字。在接下来这幅就是是15。最后一幅,就是说,它是把1到16所有的这样的一个元素汇总,每一幅一个元素给藏在第17幅的整个画面里面。


关于他的这组作品,我也有和作者聊过,我说你每一幅画面,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含义或者提示?作者表示,在和所有的视觉艺术一样,这些图像呈现给观众,没有任何关于作者其真正意图的解说或提示。不是说作者来进行一个解读,他希望大家看到这个图,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他说在早期的一个没有完成的版本中,他拍了一只墙上的苍蝇,然后他在展览的时候,在观展的交谈中听到了关于作品不同的解读,其中有一些甚至比他的本意和想象更加的深刻和复杂。


所以,他觉得当他的这些作品完成之后,创作者的意图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作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让观者感兴趣,无论是对其意义、手法或者制作水平,还是对形态或者光影的运用,这些,对于他来说就是足够了。




《手工制品》

 

接下来给大家展示的,是杰夫的另一组作品:《手工制品》。

 


前面我在介绍安老师摄影知识的时候有一段话:静物,它能够折射出主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主人的生存状态是容易通过他身边的某一个物体展现出来的。杰夫的这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物品,有的是他借来的,有的是他的个人收藏,但是在每一个所呈现的那些物品中,都是有它的一个特定的故事,或含有它特定的一个情感。它通常是具有历史的或者文化意义的一个物品,这些作品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些物品也都不是由相机拍摄,而是把拍摄的对象放置在平板扫描仪上创作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它用这样的一个影像的呈现方式,背景是参考于早期手工制作的照片的样子:将感光乳剂刷在感光片上,然后,将其暴露于紫外光中,然后形成这样的一个图像。这组片便是借用了这样的形式来呈现。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些物品里面,有些都是很寻常的,我们可以见到的;有些可能是收藏的小物件;有些可能是童年的一个玩具;也有劳动的手套,但这个手套也许具有一些不同的意义;有些可能是一个家人使用过的眼镜......在这些小物件里面,它是有一个回忆在里面,它是有情感的。其实我觉得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把身边的东西,用影像的方式去呈现出来,可能是不起眼的小物件,但是当这个物件具有情感、具有故事的时候,它就显得意义非凡。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摄影大师阿贝拉多·莫雷尔,他曾出过一本关于静物的画册,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拍了个遍,然后再将这些影像出了一本画册。其实我觉得,有些时候有人会说没东西好拍,但是我在想,只要你想好你要拍什么,设定好你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身边有很多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你拍摄的主题。我记得原《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老师,他曾经出过一本书,就是拍他父亲的一个个小物件。当我看到他的这组作品和他书中的文字的时候,有些片段我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它感动了我!当你把你的思想,把你的情感融入到你拍摄的作品中的时候,这个作品它就有了生命力,它就有活力了,它就会变得很生动,然后会触动你,并让你为之而感动。


接下来再给大家看一下杰夫的另外一组作品《鼠之哀》。


这是由三幅三连的摄影作品组成的一个系列,它是对18世纪中叶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模仿。在这种艺术形式中,三个相关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被呈现出来,以便大家一起来欣赏。杰夫的这组作品,它是非常的具有童趣,它取材于法国古典文学中《三个火枪手》中的童谣《三个瞎子,老鼠》这样的一个背景而创作的,主要是反应战争的无用之处。



《鼠之哀》

 

四、美国摄影艺术家莱斯莉· 谢丽尔静像作品剖析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摄影艺术家莱斯利·谢丽尔的静像作品。


莱斯利是一名来自美国纽约的摄影艺术家。近年来,她着力于用影像艺术探索19世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女性身份。她的作品结合了复古的锡版摄影,然后对其进行扫描和后期处理,创作以历史、19世纪的图像为基础,同时融入个人经验和幻象的拼贴画。


首先我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大家可以通过视频了解一下莱斯利的作品特点。



大家看了莱斯利的作品,可能会有一点点疑惑,今天晚上讲的是静像的探索,而莱斯利的作品应该是人物和一些静像的结合,她的作品怎么可以成为今天晚上我们在聊的那个话题?在这里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莱斯利的作品中,那些人物的照片,它是一种复古的锡版摄影,她从跳蚤市场购买了这些锡版摄影照片,再通过扫描的方式让这个影像再呈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入其他的一些元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些锡版摄影照片已经成为了一种物品。所以她是在用这个锡版摄影照片所扫描的这个物品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个静像的创作,所以,今天晚上我把它也归入我们这个探讨之中。


下面,我也给大家再介绍一下莱斯利的一些作品,通过她的作品,我们来更好的去了解她的创作特色和她作品的特点。


《花卉的性教育》


莱斯利,她也是我们今年“尚图坊创谈荟”云聊吧的其中的一位对话嘉宾。她的这组《花卉的性教育》,创作的是“关于19世纪女性”的作品,主要是探讨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女性的身份这样一个主题。她通过创作数码拼贴画,从19世纪的老式相片开始,再通过扫描和处理来创作这些妇女生活的一个叙述。她的图像经常会结合十九世纪的历史、象征主义、植物学、幻想的注入,以及她的个人经验。


当时在“尚图坊创谈荟”对话中,我们是关于她的这个作品,聊了蛮多,感兴趣的可以搜索B站:【像·无界丨来自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分享】。


那今天晚上,我就挑选其中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能够给到大家一些启发的内容进行分享。


这组作品是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首先,莱斯利会去跳蚤市场,去寻找那些复古的锡版摄影照片。然后,她把这些老照片进行扫描,并在软件中进行一个后期的处理。接下来,她会从一些网站下载一些植物的插图,再对这些图像进行一个数字的解构,并进行适当增减,最后创作出一幅数字拼贴画。她的每一幅作品都讲述了一个由摄影师和照片中女性的故事。莱斯利把这个故事作为她的一个起点,来创作关于这些女性生活的故事。这个系列,它是结合了历史、象征学、植物学和充满想象力的幻想,以及艺术家本人的一些个人经历的创作成果。


莱斯利通过这些插图材料中引入的元素,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义,然后是对作品的思考,作品运用西方的象征主义和肖像学来增强基本锡版摄影照片这一基础。虽然她用的是别人的照片,但是她在上面加了非常重要的一层,就是她的作品也有了叙事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莱斯利的作品,就胜在她用历史的照片这个基础,加入她的现代思想,讲述的是当代女性的一个故事。

 




上面发的这两幅图片,上面这一幅,就是莱丝丽创作的素材,那下面是莱丝丽创作的成像的一个作品,所以在莱丝丽的作品中,她会给每一幅作品,用一个女性的名字来命名,作为这幅作品的标题。因为在以前的话,女性是没有自己个人身份的,所以,她是用这样的方式,给画面中所有的女性都起了名字,让每一名女性都有了一个身份,这是以前那些妇女,就是照片中的那些女性,在生前她们是没有的,当时她们都是被认为是丈夫的财产。所以,莱斯利买了这些照片之后,她会给照片里的女人起一个名字,然后她在其他的很多的作品里面,比如说她用了同样的这个女人的照片,她的名字始终都保持不变。就19世纪阻碍了这种男女完全平等的这些问题,但是在我们今天依然存在,所以莱斯利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表达妇女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另外,莱斯利选择19世纪的照片,是因为在19世纪带来了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和达尔文主义、照片的发明,以及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开始。也正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所以她把用于创作的所有的锡版摄影的图片,都是寻找在19世纪拍摄的。然后大家也看到,那些植物在莱斯利的作品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它或者是表达爱,或者代表着生育,或者其他的各种隐喻。


像我刚刚在前面给大家展示的这幅图片里面,画面的这种植物叫颜伯河,它的隐喻就是代表着一种受孕和生育。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那个植物的图片,会很隐晦的放在女性的身体部位,然后在画面中会有这种特别的含义隐喻其中。



刚刚给大家发的这幅图,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的石榴来装饰,她做这幅图时,她给那个画面中的女性起的名字叫安妮塔,就是同伊甸园里的那个女性的名字是一样的。然后用很多的石榴。石榴大家都知道,它意喻多子多福,然后就表达一种爱,或关于性的特定的含义。


 

然后这幅作品里面,它装饰的是山杏和杏花,也是有这种爱的隐喻在里面。


就是在每一幅图里面,作者所选择的这种植物,都是有特定的一种寓意隐含其中。


 

然后在这幅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画面装饰的是马蹄莲。这马蹄莲,它代表着一种纯洁,也是对女性贞洁的一种隐喻。


其实,在莱斯利的这组作品里面,不仅仅是植物具有特别的隐喻,在她的画面里还藏了不少这种有些特定意义的一些字母或者单词在里面,由此更好的去强化她所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莱斯利的这组作品,在第162届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中入围,当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项目总监迈克尔对其的评价是:“在某种程度上,莱斯利的作品模糊了摄影和当代艺术之间的界限,她的作品在这两者之间实现了无缝衔接。”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莱斯利的另一组作品,叫《蕨类热》。


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开始痴迷于收藏蕨类的植物,鉴于这种狂热,人们新创了一个术语:“蕨类植物狂热症”或者是“蕨类植物热”。蕨类植物收集,是一种超越了阶级障碍的爱好,也是为数不多的向希望体验冒险的妇女开放的途径之一。这是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健康户外活动,允许女性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从事蕨类植物的一个收集。所以,莱斯利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个创作。


这种蕨类植物,其实还是和女性的性别有关。所以,就是在这个系列里面,有一些女性像蕨类一样被囚禁在一个建构的环境中,而其他的女性则意识到并正在控制。所以莱斯利的这个系列作品,还是和女权主义相关的,主要还是要表现女性的这样的一个特权,然后女性向往自由的这样的一个意愿。但是为什么选择用蕨类来作为一个背景?因为蕨类是象征女性的一个植物代表,所以,她是用蕨类和女性的影像结合起来,来达到莱斯利想要表述的内心的一种情愫,然后她的这个情愫,在她的作品里面用不同的影像方式呈现出来。







《蕨类热》

 

 

所以,从刚才展示的两组莱斯利的作品来看,她已经和传统意义的摄影作品完全不一样了,她甚至已经脱离了相机的使用,她用扫描和后期处理,来创造关于这些妇女生活的这样的一个叙述,也就是说她的作品可能更恰当的应该描述为数码拼贴画。但是在我觉得,在我们当代的一个影像的话,我们要突破一个相机常规的对摄影的一个概念,摄影不再只是相机给按下快门的这个瞬间,也不仅仅只是通过相机才能创作的一种影像。


我觉得当代的摄影、当今的影像,更确切的应该称之为一个影像艺术。它可以有静态的影像,可以有动态的影像,它可以是用相机拍摄,也可以相机之外的一个创作。之前我就看有些摄影作品,有一个展览,就是把在网上找的那个所有的太阳,放在一面大墙上呈现出来,但是他能够用这种影像把他自己心中的这种观点表达出来,OK,那也就是一个影像艺术,我觉得这就没问题。


我觉得现在的影像发展的很快,那作为我们,就更应该要开放我们的视界,打开我们的思路,然后要有一个开放的心,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更新、更多的一些有关影像的一个创作和探讨。


今天的关于静像的探索,我想差不多就聊到这里了。其实,还有很多的关于摄影的一种思考,我觉得以后如有机会可以继续去探讨。那今天有说的不到位的,也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很多的东西也是在探索中,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一个指教,能够让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做的更好。今晚的分享也是我在创作中,在和一些摄影艺术家的交流中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思路和想法,在通过今天晚上的蚂蚁摄影提供的这么一个平台,在浙江省摄协提供的这么一个平台,有机会和大家做这样的交流,很高兴,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那今天我就讲到这里。




END


“蚂蚁隔壁班”分享会安排:


1,陈吉堃,《我的摄影经历》 

2,刘翔,《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家庭影像题材研究》 

3,晨堂,《我和蚂蚁摄影以及世语新说》 

4,王雷雷,《学习摄影的新误区》 

5,安礼楠,《简明组照编辑逻辑》 

6,张杰,《伟大的传承-尤金·阿杰与沃克·埃文斯》 

7,张耀疆,《从“动物园”到街拍摄影》 

8,金晶,《跑了百来个国家不如在“蚂蚁”呆几年》 

9,唐浩武,《我拍农民工》 

10,饼,《地尽头》 

11,卓玛,《回望高原》 

12,刘强(蜗牛),《说“绿风景”抄袭,我有话说》 

13,大笨笨熊,《爱与吻-一个摄影师的自白》 

14,李岳,《摄影收藏存储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15,烟丝,《我看的那些有关照相与艺术的书》 

16,张宏伟,《我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 

17,要有光,《手机影像创作》

18,朱昱安,《从想象到呈现》

19,李伟,《游走在边疆》

20,夏建国,《浅谈客观摄影与主观摄影》

21,戚勇,《关于手机新影像的思考》

22,滚刀肉,《让自行车回归生活》

23,袁徐庆,《空房间》-立体摄影作品的诞生

24,凌鹤,《婚礼摄影师自我身份认同》

25,白杉,《摄影书“生长”》

26,安光系,《风景摄影的历史与走向》

27,人自在,《向外放眼,向内观照-摄影与茶》

28,王福春,《生活中的中国人》

29,by5ff ,《帮你做出最漂亮的银盐照片》

30,Zhang lala,《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31,王庆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32,朱洪宇,《摄影人如何走进摄影节》

33,林路,《摄影画册的鉴赏与收藏》

34,王若邦,《告别单一叙事》

35,刘杨,《从人性到物性-当代静物摄影创作指南》

36,商华鸽,《拍摄死亡》

37,齐林Lin,《撒哈拉往事》

38,李巍,《有些小事才是大事,比如那碗米饭》

39,王牧,《最短的长镜头》

40,卢承德,《苏州故事》

41,袁吉晴,《宝丽来的神奇故事》

42,袁洁,《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

43,李继保,《英雄地》

44,濮演,《在路上》

45,邢千里,《中国摄影简史》诞生记

46,严志刚,《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47,杨寒,《关于时尚摄影二三事》

48,陆祎玮,《我在美国策张爱玲展》

49,龚月强,《观展志-摄影展览带给我们什么》

50,王志平,《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

51,钟林春,《从摄影到摄心》

52,刘翔,《马克·吕布黑皮书-摄影的传承》

53,阴彤,《我在英国讲故事》

54,袁园,《把“当代艺术摄影”作为方法》

55,周仰,《从写实到造境》

56,路万江,《古典相机》

57,柴柴,《辛迪·舍曼:这不是自拍》

58,要有光,《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器材》

59,宁舟浩,《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60,李志国,《从2024相机到“重生”系列作品》

61,王攀,《故乡三部曲:一城一山一河》

62,马语者,《熟悉而陌生的大伙伴》

63,拉黑,《从罗福平到罗福平》

64,马浩冉,《古典摄影工艺的当代实践》

65,王仁伟,《船厂农民工》

66,棉布,《培根的文脉-介绍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

67,郑忠民,《摄影:阅读与写作》

68,王若地,《黑白摄影的形式、空间和技巧表现》

69,王勇,《寻找乡村照相馆》

70,赛力克 · 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71,靳华,《视觉日记》

72,张宏伟,《2000年以来的甘肃摄影》

73,吴小淮《群雄逐鹿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

74,于涛,《珠江——与河山的对话》

75,盖少华,《像之阴阳》

76,李檣,《我的故乡摄影与中国式纪实摄影》

77,邹璧宇,《一起来一次公路摄影》

78,王璜生,《重读1984年珠江流域的影像纪录》

79,刘劲勋,《 C Pluao黑碳料理》

80,张静,《记忆的图像变体》

81,王兵,《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摄影》

82,陈立群,《金石声(金经昌)一个跨界的摄影大家》

83,蛊师,《从摇滚乐到日常经验》

84,林添福,《2004-2021我拍祭龍》

85,刘江岭,《日本古建筑小史概要》

86,傅尔得,《《对话》与《在场》:当代摄影艺术在玩什么?》

87,曹梦鸽,《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看技术:从胶片幻灯片到虚拟现实》

88,张俊佳,《裸模10年-围绕摄影展开的生活》

89,严明,《江湖问答》

90,陆文鹏,《街头剧场》

91,钟华连,《从现在开始,去做一本摄影书吧!》

92,吃土豆的人,《吃瓜大会》

93,  戴显婧,《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

94,尤达任,《形式的内容》

95,颜长江,《我的道场》

96,王晶,《胶片是否还有意义-谈巴黎暗房与胶片复兴潮》

97,王欢,《女巫浇酒-关于当代艺术中的神秘学热情及其修辞》

98,李明,《西北行旅》

99,赵华鹏,《手机摄影的可能性》

100,王士杰,我的《青春》(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1,谭秋明,《我的“侯奖”之路-一位摄影的叔的成长过程》(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2,王晓岩,《大汖村--二十一世纪中国村落空心化的标本》(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3,辛宏安,《图像、文本、记忆——摄影系的学术脉络》

104,邸晋军,《通过古典面向当代的早期摄影》

105,李陟,《我喜欢的摄影书》

106,任冷霏,《在二维和三维中穿梭的摄影》

107,野生,《一本给奶奶的摄影文字书》

108,张耀疆,《我·接头摄影·摄影书》

109,邢千里,《照片的罗生门:批评与建构》

110,王晶,《裸手印画》:一部巴黎黑白暗房的简史

111,俞澜,《浅谈碳素印相工艺》

112,解海龙,《从渴望到圆梦——希望工程经典照片的背后故事》

113,姚义静,《航海与摄影》

114,张钰,《留学日本学摄影你需要知道的》

115,李辉,《为什么收藏国产相机最后都赚了》

116,棉布,《棉布带你看威尼斯双年展》

117,颜长江,《惊鸿照出啥影》

118,张涛,《关于独立制作画册你想知道的一切》

119,江融,《探索摄影之旅》

120,欧阳世忠,《现实与重构》

121,周子杰,《同游与往来--山水之于摄影观看之道》

122,李弋迪,《从《深濑昌久》到日本的独立画廊》

123,颜劲松,《我的藏地梦》

124,胡延松,《拍摄,重构和再现》

125,汪莹莹,《图像的现实隐喻与自我投射》

126,田凯,《平成时代的日本摄影》

127,郭宬,《静像的探索》

以上主题均已完成


以上主题即将进行
128,王晴,《从此他乡是故乡》
129,姚汉军,主题待定
130,阴彤,主题待定
131,释藤,主题待定
132,董冰峰,主题待定
133,鲍昆,主题待定


点击查看“蚂蚁隔壁班”1-120期分享会海报集锦



欢迎分享摄影经验、摄影故事,当然不聊摄影也可以
具体请联系令胡歌 微信: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